最新消息本會簡介課程及講座 講者簡介成為會員 智理文化出版下載區文獻聯絡我們


八 面 圓 通

自序:八卦即八個看相的原理

你可能不知道「相學」是中國五術中,最早形成的一門學問。相傳「相學」是由黃帝時代的風后始創的。由於歷史上風后的名氣大,年代又是最古,所以後人推崇他為相學的始祖,也有其道理,「相學」自古亦被尊稱為「風鑑術」。

中國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國師、大軍師、名將等,沒有不精通相人之術的,其中甚至被列入相學名家者有黃帝、周文王、姜太公、鬼谷子、黃石公、范蠡、張良、曹操、孔明、李世民、袁天綱、郭子儀、邵康節、劉伯溫、曾國藩等。他們都深深體會:能相人方可知人善任,方能成就大業的道理。

今天,相學不是僅僅用來算命,更能順應時代潮流,為人們提供具積極建設性的服務:如人事召聘、擇偶交友、挑選合作夥伴、培育兒童天資的發展等等,都可從「相」來「察其性情良窳及運否泰」,作出明智的抉擇,以達到立身處世最大的助益。

相學(面相、手相、體相、骨相、聲相、痣相)是由觀察一個人的外在質素,即體形結構和身體表面特徵,去推斷他這個人的整體質素和他的未來機緣。個人的整體質素,即上天賜予他的「命」;包括IQ、EQ、AQ、性格、外貌、體質、健康、才能、家境、出身、婚姻、子女、財富等人生的一切。更奇妙之處是人生的「運程」,未來會遇到的機緣,在現實世界未發生的際遇,亦可由「看相」推算得到。

我們常說「相不看不發」,難道去看相便可以使人發達致富嗎?我看,頂多是替您看相的江湖術士「發達」而不是您這個來看相的人「發達」。所謂「相不看不發」是強調從看相的命理分折中,更加認識自己的整體質素:「命」,和自己所處的形勢:「運」。「知命、運命」就是能正面地以平常心去接受自己的現狀,以平常心去看清楚將來應走的方向,因時因機作出明智的選擇和決定,將危機轉為生機,轉化生命中的苦境為樂境,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心身自然「發達」。
                                                                                     
替人論相,應先批斷他的性格,再定他的命運,「察其人、觀其形。觀其形則知其性,知其性則明其心、明其心則知其道。觀形則善惡分,識性則吉凶著」,懷抱相同的命理態度,助來看相的人知命和運命。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要知道一個人的個性、健康、精神都與他的人生命運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與其迷信命運的好與壞,不如積極改變自己的性格和飲食習慣。相學能幫助我們真正認識自己,這一點才是人生成敗的關鍵,亦是相學的真正意義。在我的《八字心悟》一書中,已明確地指出「若您冀求轉化自己的生命,單從命理學的天空追尋,往往會遇上盲點,不能解答全盡渴望要知的疑問,例如:因果關係、修心養性、五行改造等。」我在《八字心悟》內亦附錄了幾項如何衝破命理學的極限的心得,其中的「飲食開運八法」及「修佛七大竅門」,是一個比較容易的起步點。在本書中,我也加上很多修心養性的元素,例如「十二宮開運法」重點地提出,如何把心性修正、把相改好。「頭面七神訣」則重點地介紹一些簡單易學的道家命功。「壇經禪法修行法要」則是借六祖惠能禪修之無上心法,還給大家一個心靈自由、生命圓滿的人生。

由黃帝時代到二十一世記的今天,當中精通「相學」的人,可謂名家輩出,歷代能夠傳世的相學鉅著亦極多,為何我們要學好「相學」,仍是一段艱辛的旅程?古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若改為「相學難,難於上青天」,其實也不為太過。

歷代能夠傳世的相學鉅著多不勝數,其中包括:太乙照神局(五代)、太清神鑑(五代)、月波洞中記(南北朝)、相學神異賦(宋)、人倫大統賦(金)、神相全編(明)、麻衣神相(明)、柳莊相法(明、清)、神相照膽經(清)、神相鐵關刀(清)、神相水鏡(清)、面相氣色何知歌、冰鑑(清)、相理衡真(清)、神相全篇(清)、公篤相法(民國)等等。前人累積的「相學」經驗和心得,為何我們看來都是那?艱深,那?難以掌握和應用的?可能是由於用我們不熟識的文言文書寫,是語言溝通上的問題吧?我認為這不是主因。

一般人學習「相學」,每每只注重具體看相的方法和經驗的累積,強記面上某一個部位代表甚?命運,而少有深入探討「相學」的基礎原理,而坊間流傳的「相學」著作,亦鮮有闡釋理論。這樣捨本取末,不學行先學走,難怪學懂「相學」是一段艱辛的旅程。看來天下道理本來簡單,是人類複雜了它吧!

在本書,我嘗試把「面相學」跟「八字十神」、『易經六龍』、中醫學的理論、道家命功、等結合起來,衍生新的理論模型,發展新的「面相學」知識,補充原有概念不足的地方。我更大膽嘗試將「相學」的複雜理論,配以《易經》的八卦,整理出一套新的「面相學」系統,冀望能化繁為簡,助您明暸「面相學」的基本原理。

【乾】相學是一門哲學

中國傳統之五術學說,背後都共通地有?一套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五行理論體系:陰陽五行、生?制化。五行理論構成了我們對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運動規律、結構與現象的精妙深刻之哲學。每一種五術都是建立於五行理論基礎之上,再加上各自獨有的一系列完整的方法和技巧,用以測定每一個人『生命符號』的內涵訊息及意義。

中國相學作為五術學說之一,五行理論當然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其中心之哲學觀及推論時之具體相理法則。就是說不論是一個人的骨、肉、形、神、氣、色、聲、音、動、靜,無不在體現了五行理論中的生?制化的關係和原理。而其中又以『五行形相』最能具體直接地運用了五行的形體、性格、氣質、顏色、聲音、外貌特點等來概括性地觀察每一個人並作出基本分類。這種『五行形相』是最重要的,是相學基礎。第一章『正五行面相學』,開章明義,故以乾卦配之。

【坤】八字面相論十神
中華命理學建基於陰陽五行論,是古人將無數批命所累積的「臨床經驗」數據,歸納整理後,修正理論而來的成果。「十神論」可稱得上是命理學的哲學、命理學的科學。命理學上「十神論」準確性相當高,不足為奇。把十神應用到面相學上,是面相學之一大突破。八字面相十神,能涵攝萬物,包容萬象,呈現大地之象,故以坤卦配之。


【震】面相五官即五管
『五官』其實本源自『黃帝內經』。官者,管也、能也。所謂:耳管采听、眉管保壽、眼管監察、鼻管審辨、口管出納。震卦為雷。雷是上天加諸於在人類的磨難,人間隨時都有?『雷』在等?管教我們,目的是希望我們開悟智慧,排徐執?。五官者,即五管也,故以震卦配之。


【巽】十二宮現緣生緣滅
巽卦所謂之風起雲湧,正象徵?生滅滅生。亦代表聚散無常,緣生緣滅。正如人生的富貴窮通、聲聞名達、心身康泰,都在十二宮中一一表達著的,這些何嘗不是人生之緣生緣滅呢?所謂觀以往而察將來,是以十二宮各宮位之氣色變化,代表?萬緣俱一一呈現。要學習不?求,沒有執?,既惜緣又隨緣,方能看破、放下、自在。故十二宮以巽卦配之。


【坎】應時變化,面相流年
流動者?活水,可象徵應時變化之大智。易經六龍就像人生六個階段,若觀察龍的變化過程,將這個六龍乘時變化的宇宙定律融入流年面相中,便可以輕易地道出人生的成住壞空,以解決在看流年面相時常會遇到的死穴。應時變化看面相流年,故以坎卦配之。


【离】心念光明,神安氣壯自色明
相理衡真云:『七情出而發於皮膚之內,始則為氣,定則為色。』氣色是因七情六慾所發,其形成之基本原理,為『心理影響生理,生理影響氣色』,亦即是『有諸內必形諸外』之大道理。『神安則氣壯,氣壯則色明』。當一個人能做到既修心且修身,靈性自能開發,氣色自然會變好,運勢自會轉化。此即『七分天命,三分人事』之改運心法也。人的貪、嗔、痴為三毒之邪火,若沒有般若智慧慈悲加以轉化昇華,容易造成諸惡業。修行人要燃點正念之火,正火即是光明、即般若智、即慈悲。第六章『面相氣色大義』,心念光明,靈性開發,氣色自然會變好,故以離卦配之。

【兌】從痣相說不完美的人
所謂『面無好痣』、痣是因為從中醫角度來看,面上的痣是體內器官病變的訊號。兌上缺、代表澤、即眾多生命聚集之處、亦即所謂紅塵世界。天地尚且有缺,正如『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圓』,又何必自尋煩惱呢?要知道天下間最不完美的人,就是追求絕對完美的人。能像澤般包容一切,接納一切不完美,才是最清淨的心。第七章『痣相平常談』,接納不完美,故以兌卦配之。

【艮】修心養性、人相改運

古書有『心相』之說,所謂『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逐心滅』。所以相學中有『人相改運學』之出現,亦是五術改運學中最?而有效之方法之一。例如:能心常安樂,笑口常開、和顏悅色,自能受人歡迎,百事美滿,常得貴人扶持了;相反若心常不安,愁眉滿面、或猥猥瑣瑣、教人討厭,自然命途多桀,小人多遇。第八章『頭面七神訣』,出自道家修仙要典黃庭經。表面是在修頭面七神,實暗藏性命雙修,修心養性的大法。故以艮卦配之。

我把看相的程序,有系統地編為八卦部曲,方便您們應用。倘若能掌握清楚這八個部曲在面相上的意義,依循其正確的步驟,將理論實踐,大家一定都能做到看相論命論運時,得心應手。那麼要做到「相學簡,而天下之相理得矣」又有何難哉?

《八面圓通》承蒙彭宏基、簡德明、葉清華等師友的錯愛,並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作序,實在深感榮幸,故特此鳴謝!

最後,更要鳴謝年方十四歲的張敬賢賢侄,他竟能輕輕鬆鬆地便讀畢了《八面圓通》書稿,並為本書寫了一篇充滿了光明人生觀的代序,實在是送給《八面圓通》讀者的一份很好的禮物。敬賢賢侄拜託我替他取一個筆名,我見他文筆流暢、年少老成、悟性極高,前途實無可限量,故借易經「火天大有」之卦,為他取名「日天」,以象徵他將來定能「如日中天、普照天下、利己利他」。


 

 

 

 

 

 

 

 

 

 

 

 

 

 

 

 

 

 

 

 

 

 

 

 

 

 

  Copyright
最新消息 | 本會簡介 | 課程及講座 | 講者簡介 | 成為會員 | 智理出版 |下載區 | 文獻 | 聯絡我們
c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