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本會簡介課程及講座 講者簡介成為會員 智理文化出版下載區文獻聯絡我們


《圓覺禪心 》導讀

佛說法四十九年,只說「圓覺」二字!「圓覺」直譯為「圓滿的覺悟」,「圓覺」其實就是如來藏、佛性、真如的別名。而所謂真正圓滿的覺悟,就是「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這便是《圓覺經》所開示的大圓覺妙理。
《圓覺經》云:「十方眾生、圓覺清淨。」故知一切現成開悟,眾生現前是佛,眾生本具圓覺,所以根本沒有甚?悟與不悟的問題,更不存怎樣開悟的問題了。所以,一般人是為要開悟成佛而修習禪法,但是《圓覺經》的「圓滿的覺悟」境界卻是:當我們想要修習禪法的一瞬間,我們其實就已經回復了本來清淨的「圓覺妙心」了。這時的所謂禪修,其實都只是我們自心清淨佛性所現起的自安樂行。故不是在求成佛、不是在求開悟,更不是在修持,因為已經一切現成矣。在這「圓滿的覺悟」中,所謂修習禪法,其實都只是我們自心清淨佛性現起的自安樂行、回光返照而已。
「當下即是,圓覺現成,回光返照,自安樂行」,禪者於行住坐臥中,一切現成,光明自在,除了光明之外,便再沒有其他了。如果能領悟這「圓覺」心法,當下就是現證圓覺,現前就是真正的大覺悟了!這「圓滿的覺悟」,是佛與眾生平等,俱是當下現成,故此「不重久修,不輕初學」。所以,修持三十年和初修者一樣,因為所謂自安樂行,都只是回光返照之妙用而已,亦即是「修而非修、非修而修」的法爾自然境界。
《圓覺經》的「圓滿的覺悟」境界,是不計著一切法,得如幻三昧,亦即是證等覺、妙覺,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圓通不空如來藏,亦即是不脫離一切煩惱、自然而然就離垢的心識狀態。永嘉禪師《證道歌》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怫。』又圭峰宗密禪師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普無異,如此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自然就「沒有求悟者,也沒有不悟的人」了,因為是沒有佛、也沒有眾生的差別。這些都是如來的圓覺妙心境界。

從眾生本具圓覺妙心來看,「怎樣開悟」並不是問題,「怎樣迷執」才是《圓覺經》真正要處理的問題。因為只要眾生能夠看破迷執,即當下便可回復本來清淨的「圓覺妙心」了。那些本來具足的眾生,怎樣會變成迷執,作繭自縛呢?在《圓覺經》裡,佛陀便透過與十二位大菩薩的問與答,揭示了眾生不同的迷執;而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法,都是在遮遣、對治眾生的這些迷執,並不是直接為眾生開示如來親證的圓覺清淨境界,以破除迷執即回復圓覺妙心故。十二位大菩薩分別為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以及賢善首菩薩。

 

  • 對文殊師利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由於執無明為實有故,才障蔽了圓覺妙心;並開示說「知是空花,即無輪轉」(知無明只是空中花,即再無身心的生死輪轉),只要了知自性本具圓覺清淨、無明乃是虛妄,自然能知本來是無無明,無明與清淨不二,如是者便把無明與清淨兩者全部都遣離,妄想分別心便無從安立,即是隨順清淨的圓滿覺性,名為淨覺隨順。
  • 對普賢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由無明故,引起一切幻相;並開示說眾生俱能修行菩薩所修之「如幻三昧」,即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簡單來說,能知自心所現之境如幻,了悟如幻的真義,其本身就是開悟了。這「知幻即離」的「知」是「不作方便」、「亦無漸次」,其本身是「聞即開悟」、「知即開悟」,是禪門中「立斷橫超」(立斷無明、橫超三界)的頓悟心法。因為遠離了諸幻,就只剩下如如不動的覺心,當下即是了悟圓覺真性之後的圓滿開悟境界了。
  • 對普眼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因迷執習染的緣故,所以沒法了知無明只是空中花、且沒法頓悟菩薩所修之「如幻三昧」;並開示必定要假借正確的修行方便法門,方可以得到正確的思惟以觀察真妄。而修行之要,始終在於離幻,以離幻即覺故。是以當以「如來奢摩他行」,即是如實地省察自心一向的迷謬,了知身、心、塵皆為幻垢,對幻身、幻心、幻塵產生深刻的了解,方可以平等不動,妙覺聖體,並安住其中,持之不失,此即所謂「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到此,便知道眾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都同屬虛妄。由空幻身而幻心,再空幻覺而幻空,層層開釋,步步引進,使眾生入於圓覺而不迷悶,不迷悶者,即是清淨地。這「如來奢摩他行」,就是佛陀所開示的初心下手功夫了。
  • 對金剛藏菩薩的開示,揭示一切世界的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這些現象都是在眾生的念念相續中形成,循環往復,使眾生生起種種取捨,這些取捨即是輪迴生死;並開示在未脫離這些輪迴生死的知見以前,而去辯析圓覺之性,那個經辯析所得圓覺之性本身就是流轉生死的,如是者想要免除輪迴生死的話,實在無有是處。譬如眨動眼睛,會錯覺以為靜止的水在搖動;又譬如眼睛不動,看旋轉的火輪,只見光輪而了見單獨的火光;又如仰望夜空,本是雲飛,卻誤以為月亮在運行;人在舟中,本是舟在行駛,卻誤以為岸在移動。種種旋轉若未停息,要令那些被誤以為在動的景物先停住,尚且不可得。更何況輪轉生死的污垢心,未曾清淨,以如是污垢心來觀佛的圓覺,佛的圓覺那有不被誤以為是等同於流轉輪轉的呢?
  • 對彌勒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從無始際以來,因有種種的愛染貪欲,故有生死輪迴之迷執;並開示若以為愛不可有,棄愛捨樂,此亦是愛染,皆非聖道。唯有菩薩,以度眾生之大悲大願,故能入生死,現種種方便示現變化以度眾生;以菩薩非愛染貪欲之生死故。末世眾生,若能以大悲為根本,修行菩薩行,清淨一切欲愛,自能證清淨圓覺。若論覺性,本無差別,以貪欲故,眾生遂分五性: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薩性;四、不定性;五、闡提性。根性無論大小,如能發大願,當遇善知識,得聞正法,依願修行,證大圓覺,一體成佛。
  • 對清淨慧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因迷惑顛倒,未能滅除一切幻化境界,故執眾生、菩薩諸差別為實,並於漸次破除迷惑顛倒的虛妄功用中,便顯現出眾生、菩薩諸差別;並開示眾生由於我執而執?於五欲,遇善知識開示,即知此生空自勞慮,這是初覺之覺,然此覺乃執?於清淨見解,亦自成障,所以不自在,這就是夫之覺境也。菩薩能悟到執?於清淨見解者自必成障礙,就斷除了對清淨見解的執?;雖然斷除了執?清淨見解,卻住於能斷之觀智,於覺性仍未能自在隨順,這就是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及至明了凡有覺有照皆是障礙,則能常覺不住,能照所照皆寂,如以指指月,不復執指,一切障礙已寂滅,這就是入地菩薩之覺境也。及至圓通不二,遊戲自在,了無罣礙,等同虛空;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妄念,於妄念來時亦不著意息滅,任運自然不加分別,無分別則無能知所知,這就是如來之覺境也。
  • 對威德自在慧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的迷悟有深淺的不同、因緣也不同,故隨順大圓覺性進修也有漸次的差別;並開示一切法同體平等,故不論修何法門,無非悲智雙運,離相除見,實無有二。若說方便法門,數則無量;然必先明悟圓覺本性,而後始可起修,即是所謂悟後起修。雖云無量方便法門,或同或異,皆不出三法門。一、寂靜修止為奢摩他〔定〕:由寂靜輕安故,慧光煥發,無明滅除,法身顯露,自心即是如來,故與十方世界諸如來心相應;而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顯現於我心中,乃如大圓鏡中顯現諸像。二、等持如幻為三摩提〔慧〕:當下照見心所現之種種境如幻,不抗拒或執?任何事,平等持心,便能非常清靜地活在每一刻之中,當下即是開悟了;而這樣的三摩缽提修行,能在行、往、坐、臥中永久持續。三、直入體性為禪那:是超越一切相對的境界,直接了悟身、心都是罣礙,故幻化跟淨相都不取,則現前的身心世界可以直接受用,這就是直入體性的禪那,亦即是如來禪了;表觀上雖身心仍在塵勞之域不異尋常,就好像鍠在器物中,聲音卻可聞於外,其聲音並不礙於器物,煩惱與涅槃亦不相互阻礙,故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在妙覺隨順寂滅境界中,既沒有我相、人相,亦無眾生相、壽者相。此三法門,皆趣入圓覺,十方如來及諸菩薩,無不依此修證。
  • 對辯音慧菩薩的開示,揭示末法時代的眾生沒法能完全明白這奢摩他、三摩缽提這、禪那等三種方便法門;並開示這三種方便法門之修習方式,即種種離合修習之異同,包括各修一門、具修三門、或有先後、或應同時等。當中合共有二十五種方式,皆決定可摧斷煩惱及所知二障,以趨菩提圓覺清淨之果,名為二十五清淨定輪;輪為摧轉義,即催除惑業,轉入正智之謂;定是決定義,是以名為清淨定輪。
  • 對淨諸業障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在修行的過程上難免生起各種魔障,雖有各種修行,但仍然迷惘;並開示病根只在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四相起於無始無明,實在是以我執為相,故統稱為我相。四相都只是顛倒之見,以所計所執之顛倒見不同,故立四相之異名。四相中的第一相,是我相。我相是有我在證相,是我在證;有得有證,皆是我相;眾生心有所證時,已失去觀照,已不清明。四相中的第二相,是人相。悟一切能證之智皆是我相、悟一切證者皆是我之虛妄,此悟名為人相;然而菩薩縱使能圓悟,但仍有一點點能悟之心,故仍有相。四相中的第三相,是眾生相。能了我相之所證、及人相之所悟,皆是虛妄,如此了智之心,名眾生相;因菩薩此時仍見有證、悟之可離,心尚有所了,即尚存了智之心,故其實仍是極微細的我相,故是進一步觀照的障礙。四相中的第四相,是壽者相。菩薩觀照連續無有間斷,我相、人相、眾生相已不復存在,此刻一片清淨,再無能證、能悟、能了;然而尚存有覺照之心以及清淨覺相、如是仍有極隱微之我相的執著,即非無能無所、本來清淨之圓覺妙心,即名壽者相。這是菩薩悟淨圓覺過程上的四種病相,若能破除妄想執有四相,則能悟入如來圓覺妙性,此即謂破相顯性。
  • 對普覺菩薩的開示,揭示眾生因慧眼未開,不識選擇,不幸遭遇邪師惡友,一味盲從,墮邪網而不自知;並開示眾生當求正知見人,所謂正知見者,在其人之意境而不在外相,其人先應離作、止、任、滅四病。此四法本來並非病;但若死執不化,則轉為病矣。末世眾生,以憎愛二見未淨,我相不除,不能解脫;故當發平等大悲心,願度盡眾生使皆成佛,而我不著度生之念,即不墮邪見。
  • 佛說《圓覺經》至此,種種修行的方便法門,其實都已說得淋漓盡致了。然而,圓覺菩薩在圓滿覺悟中興起了大悲心,故為末法時期仍未得悟的眾生,問佛說道:『若有眾生見諸淨觀法門,難以融會貫通,不知如何選擇,究竟應從何法先下手?』因為若眾生不能下定決心,則心無安處,即根本不可能成就正覺了。佛於是開示要以如下加行為先:若是在佛陀入滅後,末世眾生中有尚未曾得開悟者,要先建設道場、安置淨居、剋期決定,以修成圓覺清淨境界。並開示在道場中修持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之漸次修持方法。眾生若遍修這三種法門,勤行精進,並能夠如實成就,遠離一切諸幻,以幻離幻,到最後無幻可離,無所成就,隨順如來覺性,這叫作如來出世。
  • 《圓覺經》最後出場的一位菩薩,是賢善首菩薩。賢善首菩薩發願守護奉持此經,使末法時代的眾生,有所依從。佛答應曰:「此經只與修證人道,為入如來地之決定者,非我佛一人所說,乃百千萬億恆河沙佛同此說也,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二部經同此眼目,惟佛與佛,乃能證知。」又曰:「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故知此經法統攝群流,九界眾生,無不攝受,功德較量,不可比擬;若有人能對此經法信心不逆,雖在末世,其人福慧功德,已與佛等矣!

 

可知具備頓悟根器的眾生,固然可以直接因《圓覺經》引領,隨順如來覺性而獲致開悟;即是頓超直入,顯現圓覺妙境。此經也同時攝受漸修漸行的一切求道眾生,故有三種方便法門以及圓覺二十五輪的修習方法,法無上下,都以自淨其意,空了妄想迷執為主旨。故知《圓覺經》是事理兼談、頓漸並說。由理證事,知全行圓,故實為一切大乘行者,不可不讀的大經。難怪在禪宗的傳承中,歷代很多偉大的祖師們,都鼓勵其弟子定要好好地閱讀及修習《圓覺經》呢!
最後,「圓覺」的世界、悟後的世界,就是一個平常的世界,悟前與悟後沒有甚?不一樣,只是心平安自在而已,不會再顛倒夢想、執迷不悟了;只有能夠自證圓滿的覺悟,才能隨時隨地回光返照、自安樂行;亦唯有這樣,才真正妙契「佛是心靈自由人,佛是生命圓滿人」之「圓覺清淨」究竟!

覺慧合十

 

 

 

 

 

 

 

 

 

 

 

 

 

 

 

 

 

 

 

 

 

  Copyright
最新消息 | 本會簡介 | 課程及講座 | 講者簡介 | 成為會員 | 智理出版 |下載區 | 文獻 | 聯絡我們
c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