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心念耳聽』
佛法一定是從「聞、思、修、證」來。透過『聞』壇經、『思』壇經襌法,大家有點理解了,但那只是理上的悟道,把前人所得經驗當成自己證境,在生活上當然是沒有多大用處。因為沒有親『證』,自然定慧不夠。道理雖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來了就擋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證悟』,親自見到本性才有力量。
『心念耳聽』修行法本偈頌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迷故起修、般若觀照。
身坐心坐、心念耳聽、
一生一咒、菩提心法。
心中眾生、自性自度、
念而無念、見自本性。
內外一如、同體大悲、
覺我覺他、度諸有緣。
1.『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迷故起修、般若觀照』:坐禪的時候要把一切放下,但心?要保持覺性,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被牽縛、亦不壓制念頭,這就是『般若觀照』。大家修壇經禪法,必定能有所成就。為什麼呢?因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大家本來是佛嘛。只要肯如法修行,就能見自本性,就能見道。
2.『身坐心坐、心念耳聽、一生一咒、菩提心法』:我們的六根本來是一顆真心的分用。用最靈敏的耳根,修法打坐時用『心念耳聞』的方法,傾聽心念咒的無聲之聲,用耳把意根攝住,妄念就不動了,這是修行中最易成就的方法。有人問:「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得不如法,有念頭了?」不是。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如何才可以不用壓制念頭,活潑潑的轉化妄念的繫縛呢?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方法是不要去理會念頭,『心念耳聽』一個咒,咒音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出來,耳朵聆聽這從心?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便能將妄念自然轉化掉,使覺性漸明。若能盡一生修持一咒,行、住、坐、臥,不忘『心念』咒,『耳聽』得清清楚楚。我們這功夫是持咒時心念耳聞,用耳根返觀自己能聞聲音的聞性,亦即是返觀自性,日久見功,覺性自明。
3.『心中眾生、自性自度』:念頭有如心中千萬億眾生,如念頭生出了,我們看不見,就不行了。起來就看見,而我只管『心念耳聽』打坐,不被念頭牽縛。念頭儘管來,念來即察覺,覺即『轉空』。『轉空』的意思是看念頭來了用咒來轉,不跟它走就是轉。念沒有了,我心自清靜,到達無相無住之境,即是親證無住。做到這個地步,即是度百千萬億眾生,顯現百千萬億化身佛。
『念而無念、見自本性』:能用「心念耳聽」打坐,經一段時間精進修法,會到達『念而無念』的一心不亂的境界,那時心唸將停止不動,咒也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即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咒相對,凡相對的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修到把妄想打斷、身心脫落、一心不亂的時侯後,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俱一時脫落,就豁然開朗親證本性了。這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靈知即是人本來的佛性。佛性顯現,了了覺知的真性即現前,心已入一境空明之中,這就是『念而無念、見自本性』。證見本性後,在行、住、坐、臥當中,刻刻般若觀照,一切無住。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為真心的妙用。妙用與妄作的分別即在『有住』與『無住』之間,住即妙用化為妄作,無住即妄作攝為妙用。
4.『內外一如、同體大悲、覺我覺他、度諸有緣』:我們所看見的一切外在眾生相,都只是自心內眾生性的顯現相,是謂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亦即是『內外一如』。所以先要能觀照自心中眾生性,才有能力了知眾生的迷,才有『同體大悲』之功用。同時亦先要開悟,才能把眾生之迷度化成悟,即是使惡的世間因果變為善。禪修世界以『迷、悟』為所依止,世間法則以『善、惡、慈悲』為表現。教人『諸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度眾生之最基本功課。知道對方因心迷而作惡,自己不去度化阻止,等同自己犯錯一樣。我們去度化但對方不接受,是他自招惡果,亦是自己功力不足。能阻對方作惡,即是功德一場。對身邊所有眾生都要發心救度,即是慈悲。這就是『覺我覺他、度諸有緣』。在禪的證境,生活即禪修,此世界即佛世界,再沒有甚?佛淨土及未來世,當下自足。能『覺我』,自心不迷,即是心靈自由。能『覺他』,度眾生由迷到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生命圓滿。能『覺我覺他』,即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