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本會簡介課程及講座 講者簡介成為會員 智理文化出版下載區文獻聯絡我們

《金剛經》十問:測試您對《金剛經》的認識有多少

 
facebook
歡迎瀏覽學會社交網

一、 何以說「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

《肇論講記》說:「般若是佛母。何以說般若是佛母?是因為眾生覺悟之後才能成佛,要覺悟就要有般若智慧。故《金剛經》云:『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有般若智慧才能見到真理,才會成佛,所以般若是佛母。佛從般若所生,那麼般若會生佛嗎?當然會。般若為母親,當然還要有個父親,母親照顧家裡,父親應付外面,又名『方便』。因為般若能生佛,須有方便才能生,所以方便為究竟。若無方便的老爸便無法救度眾生,所以他是應付外面的。般若是佛的內證,是成就佛法身的實智。諸佛是覺悟的人,諸佛的智慧甚深無量,無法估計測量。那麼智慧是從哪裡來的呢?智慧是自己有的,不是別人給的,不是向師父要的,也不是向佛祖拿的。一般人說的法或是比喻都是大而不當的,說法者的內容不夠,他們的智慧觸不到一點要領,只是說到一些影子而已。」般若是佛的內證,是成就佛法身的實智,又名「無為法」。無為法是一,是無參差的,不過以方便來說法的,因為各人有各人的角度,各人有各人的說法和見解,是名「有為法」。因異端之論紛然,不知該執取哪一項,故《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别。」

順帶一提,今天流行的鳩摩羅什所翻譯的《金剛經》,因為鳩摩羅什本身是一位大證悟者,自然其《金剛經》的譯本,就是大成就者以諦實語加持過的,能突顯經中原本是不明顯的意思,這對我們瞭解般若有極大的幫助。這本流行的《金剛經》編成了三十二分,這是梁昭明太子劃龍點睛地給經文分的。大家在聞思《金剛經》的時候,若按這種劃分方式、及以各分的標題去意會,則《金剛經》雖有很多重複的內容,也將變得一層一層非常易懂。那是因為梁昭明太子為各分所給的標題,實在是含藏了佛菩薩不可思議的慈悲願力,以及不可思議的威德加持。


二、 從「應云何住」到「云何應住」,當中有何修行秘密在?

《大日經 住心品》云:「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生)其心。」故知從「應云何住」到「云何應住」,目光落處是「因地」至「果地」、是從「修」到「證」的問題。

菩薩修行乃由「應云何住」之「應該(信解)」,不斷以「無所住(無住法身、如來)」之一念,加持自身成佛,直到「云何應住」所說之瑜伽「相應」成佛。

「佛唯說一乘」,除了不斷以一念加持自身成佛,佛行實在是沒有其他的方法的。


三、 既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那什麼心可得呢?

永明延壽云:「信心,即功德道源,長養聖胎,出生妙法。大抵看經通義,問道窮源,啟淨信心。」

馬祖道一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心。」

《大日經疏》云:「譬如有人聞善知識言︰『汝今宅中自有無盡寶藏,應自勤修方便而開發之,可使周給一國常無匱乏。』彼人聞已即生諦信,如說而行,乃至施功不已漸見前相,爾時於寶藏功德,離疑惑心,堪能發起殊勝加行。故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也。」人人自有寶藏而不知,今有人指出其寶藏所在處,若能深信不疑,勤加方便鑿而得之。然此寶藏遺而復得,唯由信心之力。是故《大日經》說「菩提心為因」。菩提心者,即是白淨信心,即自信己心猶如虛空本來清淨,無諸「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妄想分別。若此信心堅固不動,自然時時以此信心觀察「萬物之當相沒有流動相的,是前後際斷的,不是連續的,是全機現成的」,則能知自心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即「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佛心之印證。


四、 為什麼經文多次強調「四句偈」?何謂「四句偈」?

這是教人對《金剛經》懷著開放的心,並藉著受持四句偈,能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所謂「四句偈」,亦即真如理言、真理語言(真言)。經文多次強調「四句偈」,是要讓人歡喜「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句偈。因受持誦說,能成佛也。《大日經疏》云:「一切有情常有我相種種煩惱,才若念真言(真如理言,亦即四句偈),我相即除,此為希有,亦甚希奇也!」住持四句偈(真理語言),可以被稱為第一希有之法。

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之比較。恒河沙等恒河,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布施,非「無為」不能,故得福甚多,然尚不如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得福多者,因受持誦說,能成佛也。四句偈是文字般若(真如理言,亦即四句偈),因為有了這種文字般若,好比過去的佛在說法。我們現代人怎麼能聽到佛說呢?沒辦法,過去的聖人只好將以前佛所說的法組織起來,寫成文字,再用文字來布教給後人聽,經典變成為一種影子,讓人知道其意密,『以指見月』。但指不是月,指只是告訴月在那裡,月是這樣的,利用指去看到空中的月,若認為手指就是月就錯了。所以四句偈就是利用文字語言去看到實相。


五、 何以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到底何謂「如來」?何謂「佛」?

一般人都說如來就是佛,但它們意義是不同的。「如來」就是說真如本性的意思(物理道理);「佛」就是指智(精神);「世尊」就是指釋迦佛。

悟光上師於《阿彌陀佛秘釋》有十分清楚的對於「佛說、如來說及世尊說」的分析。《阿彌陀佛秘釋》說:「譬如在《金剛經》內有『佛說』,這是指精神;有『如來說』,是指物理,經內如來說『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說物理;『世尊說』,世尊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亦是大日如來變化出來的,我們亦是一樣由大日如來變化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於開悟後教化眾生,經書上的『世尊』即是釋迦牟尼佛。世尊於講道理時會用『如來說』,講解有關精神方面便用『佛說』。大家若看《金剛經》便知道,若不跟大家說,你們便不清楚瞭解,在這簡單向大家說明。」

真如本性(物理道理)無形無相能生萬法,故法法皆真,萬法皆真;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人人都能從法法去透視到真如本性的意思(物理道理)。


六、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何義?它跟《大日經 住心品》所說的「十缘生句」有何異同?

《金剛經宗通》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唐(玄奘法師)譯云:『諸和合所為,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宗通》說:「此經名金剛般若,甚深十喻,乃其本旨。所謂觀一切業如幻,一切法如燄,一切性如水中月,妙色如空,妙音如響,諸佛國土如乾闥婆城,佛事如夢,佛身如影,報身如像,法身如化。唯除妙音如響,餘列為九喻。雖名相稍有不同,大都可以意會,此甚深般若觀智,雖佛事如夢,雖佛身如影,正達一切業如幻。自三十七助道品,乃至菩提涅槃,一切如幻,本大般若破相宗也。」

《金剛經宗通》又說:「持經說法者,深解義趣,能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云何「深解義趣,能為人演說」?持經說法者,若能既不住於有為而取於相(謂得淨心已,皆當以十喻觀之),亦不住於無為而離於相(從菩提心因,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其間一一緣起,皆當以十喻觀之),以此自度,即以此度人,是名「如如不動」。

這金剛般若甚深十喻,跟《大日經 住心品》所說的「十缘生句」是同?是異?

《大日經疏》說:「行者修見無量加持境界……但當以夢喻觀之,心不疑怪,亦不生起執著。」又說:「云何為幻?行者依三密修行,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議事;法爾如是,不異淨心,而自在神變,宛然不謬。」又說:「種種浮泡,形類各異,然水性一味,自為因緣,是名浮泡觀。」又說:「行者,以如來三密淨身為鏡,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有悉地生,猶如面像……如作如是觀故,行者心無所得,不生戲論。」…… 又說:「行者,即是深修觀察者,於瑜伽中,以自心為感,佛心為應。以自心為感,即是現象;佛心為應,即是真實。」又說:「言『深修』者,謂得淨心已,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其間一一緣起,皆當以十喻觀之,由所證轉深,故言深觀察也。」能「以十喻觀之,由所證轉深」者,無非說行者因時時深修十緣生觀,故境界現前時,即知「我心佛心,皆畢竟清淨」,這跟《金剛經》「甚深十喻」觀所說的「既不住於有為(我心)而取於相,亦不住於無為(佛心)而離於相」,其實是異曲同工。


七、 「是法、非法、非非法」在告訴我們什麼修證上的秘密呢?

《肇論講記》說:「現在加上我的一偈:『是法非法無非法,有相無相皆實相;身心不二原性空,何有罪福生死法?』共十個較好算。『是法非法無非法』,是法不是法,但也不能說樣樣都不是,而是樣樣都是法。『有相無相皆實相』,有相與無相都是實相,樣樣都是實相。『身心不二原性空,何有罪福生死法』,身和心原來不二,性本空,哪裡有罪與福,生與死呢?無法可說的。」

《肇論講記》又說:「『是法非法』,因為因緣法,故法是假法;無常住,故諸法無形,有形之相皆不能常住。」又說:「『今付無法時』,要傳此本來性空的真理性空故;『法法無非法』,而樣樣都是法的再肯定;釋迦佛已肯定有無是不二的了。」

總的來說,「是法非法」,因為因緣法,故法是假法;無常住,有形之相皆不能常住。「非非法」,要傳此本來性空的真理性空故,不能說樣樣都不是,而是樣樣都是法;這就是肯定有無是不二的了。


八、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在說明什麼?

《肇論講記》說:「妙悟的人從真如本性來看,他不會以凡夫俗子的常情去看諸法的假相而被迷去,他能永遠在動中看到靜的,從形形色色中看到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佛性。佛性無相,無形,無色,無聲,無息,他變化出的法即是所生出的物。」佛性無相。佛性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如本性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佛知見」裡面的「佛知」部分。

妙悟的人因為明暸了「佛知」的道理,所以能永遠在動中看到靜的,從諸法形形色色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看到真如本性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名「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唯此佛眼,才是圓滿的「佛知見」。

《金剛經》說如來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謂如來,即是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眾生皆有佛眼。《肇論講記》說:「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也。但今之佛眼是通五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同一昧,今四眼亦入佛眼一種也。梵語『沒馱(佛)拏寫尼(眼)』,此為佛眼,或云金剛吉祥,或云虛空眼,或云一切佛母。」既說一切眾生皆有佛眼,又說四眼亦入佛眼一種,則一切眾生都可以與在諸法當中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真如本性相聯結。達到了這樣的聯結,也就進入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的「佛知見」狀態。


九、 何以說「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有人說某人涅槃了,涅槃成佛了;但是根本沒有佛可以成,也無有凡夫可度,只是平等一昧,一切眾生就個個都是如來,也是諸佛。這就是「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的意思。故《肇論講記》說:「我們以佛悟到的眼光入到中心涅槃體再看出來,一切眾生就個個都是如來,也是諸佛。以涅槃體處看一切諸佛,全部都滅盡了,沒有一個不滅盡的。未滅盡是以現象去看的,是錯誤看法。你從滅盡的世界進入無滅盡的世界才能再回到滅盡的世界。本來你若無滅盡你要如何滅盡?因為本來是滅盡的,本來就是滅度的;本來我們就是住在這個家,離開了家才能再回家。我們本來若沒有家怎麼回家?我們的本性也是這樣,因為現在是在變化出去之後又再回頭。花會開是本性,開了一段時間就要凋謝,那時本性又回到了種子裡,所以種子種下土裡才會再發芽開花。花要謝時,性又收回到種子;宇宙也是這樣,以整個理來看,菩薩入無盡三昧,盡見過去諸佛都已滅度,未來的眾生也都滅度。故當一個人成佛時,盡見宇宙的眾生都已成佛。滅度是指住在那靜靜的不動裡嗎?不是。因為滅度是指理,是以悟境來看的。涅槃是以悟境來看,所以不是要解冰成水冰才是水,冰當體就是水。故波即水,水即是波。然波一樣是波,不需改變波為水。所以涅槃而不涅槃,諸法炳然,森羅萬象皆存在,不用滅,當體就是涅槃體。涅槃體發生諸法,故涅槃而不涅槃,一切法本來就是涅槃體。因為我們的邪見造成的錯誤,所以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來估計。邪見即迷,迷生執著,執著生愛,愛取不到,故生煩惱。我們修行是在修什麼?是修滅除煩惱,二無我就能入涅槃,入涅槃則自在,無煩惱故自在。然而當體就是涅槃體了,故不用再加個涅槃。本來是佛,頭上不用再安一個佛,無佛可以再生,本來當體就是。像我是個戲班子,我裝作小丑,花旦,小生,老生,上台演戲;演完回到後台,把臉一洗,我仍舊是我,戲班子仍是戲班子。他裝作關公時不是戲班子,但他是戲班子時就不是關公。戲是假的,故名戲論。所以演戲的人和看戲的人都要知道那角色只是戲班子,但要假戲真做,這樣才有人看,世間才有美麗的娛樂。諸法在世間嚴飾就是一種娛樂啊!如此人才有氣色,故諸法不可毀。當體的認定即是涅槃,是涅槃體而不涅槃。一樣有活動,所以涅槃而不涅槃。從這點來看,即知『亡不為無』,雖然已亡境但並不是無。只因為無執著、無住著而已。」

《肇論講記》又說:「凡夫的生活就像在夢中,全被現象迷去,被迷故有心機、有身見、法見、我見,有我的存在,有靈魂的存在,有物質的存在,因而怕死。但人就像水泡,本來無生,云何有死?無生無死就是涅槃,然涅槃也是假的,故涅槃無名,只是假名,並沒有真的涅槃。有人說某人涅槃了,涅槃成佛了。但是根本沒有佛可以成,也無有凡夫可度,只是平等一昧。以世間的話來說,你是凡夫,或你是聖人,但聖人多了些什麼?多一個覺,覺悟的覺不是牛角的角(註:覺與角台語音同),若是牛角的角就麻煩了。只是多個覺悟的覺,只是明暸了某個道理而已,其餘和凡夫一樣,沒有差別。」


十、 有人說佛陀在《金剛經》裡對須菩提說法,整部《金剛經》都在說「空 」;也有人說《金剛經》說「有」不是說「空」。到底《金剛經》在說「有」,抑或在說「空」呢?

金剛之堅,比喻般若「體」;金剛之利,比喻般若「用」。僧肇在《金剛經注》說︰「此經『本體、空慧』為主。」

《肇論講記》說:「諸法的實相本來是空性、性空,則當體寂滅,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卻又會生出萬有,故寂滅亦名真常 —— 真正常住的東西,真正有、不會壞掉的,故此空性最為堅固故名『金剛』,亦名真常。」諸法的實相,就是「本體」。

《肇論講記》說:「我們用智慧去看實相,那種腦力叫空慧,名般若;般若是空慧,是看到實相的智慧,不是只看現象的,是透視真如本性、佛性活動的源頭,即能觀之智。」看到實相的智慧,即是般若,又名「空慧」。

《肇論講記》又說:「用空慧去看實在的空,看到時就會感覺到空即不空,這裡有動力存在嗎?有動力存在。開始看不到什麼,再看下去時:『嗯!好像有什麼了。』但未成形,只感覺有個動力或有個什麼的。譬如做麵包,做麵龜(祭拜用的食物),煎餅、饅頭……,做饅頭有做饅頭的思想,煎餅有煎餅的思想,做麵龜有做麵龜的思想。麵龜與麵包都是麵粉做的,未形成以前的原料就是中道,原料就是中道是以般若之玄鑑去看的,若成了成品就不是中道了。成品如麵龜和饅頭,這時你只看到麵龜、只看到饅頭,就看不到麵粉了。偏到麵龜與饅頭就是偏到了『有』,若只看到『空』就是偏到空,偏有偏空都是偏頗,不是中道。看到麵龜是麵粉,饅頭也是麵粉,麵粉表示空,故有即是空。空又會變成有,麵粉會成麵龜或饅頭,故空即是有。變成麵龜或饅頭都是由人去因緣的,因緣故緣生法。若無因緣就不能形成任何的物了。所以要去見到非空非有,妙有才能從中出現。」



覺慧合十

戊戌年清明

 

 
  Copyright
最新消息 | 本會簡介 | 課程及講座 | 講者簡介 | 成為會員 | 智理出版 |下載區 | 文獻 | 聯絡我們
c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