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本會簡介課程及講座 講者簡介成為會員 智理文化出版下載區文獻聯絡我們


《父親的忠告》──於婚宴中談《孝道》

 

(一)引子

 

2009316日,倫敦希斯路機場,我的日記有如此的一段:「剛在車廂的架上放下行李,火車已緩緩地開出,告別煩囂的倫敦。回首遙望孩子的背影,逐漸在月台上淡淡地消逝。那一刻,竟不自覺地,一陣盈眶的濕潤,一股清涼的淚水,默默地從臉龐上淌下。多年來,生活上平淡的共處,親眼目睹他從無助的嬰孩到獨立的成人,其間有多少親情、多少淚珠?才陡然發覺自己是如何的深愛著這孩子。看著他英姿勃發的青春,心裡埋藏著熱切的期望,滿腔的憐愛,卻又從不曾宣之於口。父親的愛,往往就是這樣的含蓄、內斂,而又這樣的深邃。」

 

201428日,跑馬地賽馬會,青雲閣。在人群的喧鬧間,陡然又湧起了那似曾相識、充滿矛盾與無奈的感觸。這一天,是他乘龍之日,從此告別天真爛漫的青春少年時,肩負成家立業的使命,迎向未來的挑戰。順流逆流,成敗得失,誰能預料?做父親的,除盡力為他做好準備,只能遙祝默禱。雖明知是空,卻如此盼望。至今方徹悟,但願「無風無浪到公卿」的深情含義。那是他成人的前夕,做父親的,決定送給他一份難忘的「禮物」,我選擇了許多現代人似懂非懂、口說重視而實際輕視與無知的《孝道》,上演了一齣簡短的《父親的忠告》。宴會開始,一番例行的擾攘後,向各親友敬酒畢,我靜悄悄地換上了一襲雪白的長袍,在明亮的聚焦下,輕盈地踏上講台,全場靜默,那是如此開展的……

 

(二)從《天道》到《孝道》

 

『各位親友: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適逢雙春兼閏月,中西情人節同日相匯,甲午年年初九,兩極同心,長長久久,是大好的徵兆。衷心感謝大家在新春期間,撥冗蒞臨出席小兒的婚宴,尤其是特別從外地趕來的,更銘感於心,謹在此致以萬分謝意。很可惜因為這裡的場地所限,無法宴請更多原應邀請的親友,謹此致歉。今天,我的幼子彭?寧正式成家了,藉著這個時刻,我想送給他們「中國人的《孝道》」,作為一份意義深長的「禮物」,希望這對新人能體悟其中的智慧、力行不懈、終生不渝。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皆源於《道》。先哲們體察天地萬物的運作和變化,觀象取意,體悟《道》的智慧,推《天道》以明人事,應用於人間的萬事萬物。《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儒釋道是中華民族的支柱。儒家「治國」,入世而重人倫、立德立功立言;道家「治身」,超然於世而重養生、寧靜致遠;佛家「治心」,離苦得樂,超脫生死。三家相輔相成,造就了中國人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勤奮純樸、超然物外、矛盾而統一的性格,重內心修養與自律,內聖外王。與西方文化以宗教信仰與外在法律為重,有顯著的分野。

 

「倫理」與「道德」

《道》是指人應走的正路,是行事的基本原則和理性規範,是「自然的規律」。儒家相信人的「德」,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節操、一種真理,遵道而行,自有所「得」。「道德」是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而「倫理」就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範。 「倫理道德」是人人應該遵從的行為標準,凡合乎這種標準的行為,就是「善」。人只要依循正路而行,不誤入歧途,自然心安理得。

 

《天》以《生》為《道》,萬物以陰陽結合而化生萬物。「生生」就是《道》,是宇宙的力量,符合自然的規律,就是「善」。《易經。繫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人類生命的延續,使之「生生不息」,這就是「仁德」的表現。愛其生,就不忍見其死,這便是「愛心」。而這「愛心」則是源自愛「生」。 故此,「仁」是生生之理,也是「心之理,愛之德。」這就是「善」。正如宋儒張載所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就是儒家倫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一種「仁道」的胸襟。

 

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的表現,就在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每個人天生的稟賦都不同,因此人們要享有《安》寧的生活,《和》諧相處,就需要有一套相互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以「仁」為體,以「禮」為用。其中包括了自我實現、綜合性的感知和理性的約束。「仁愛」是需要修煉,才能逐漸完善的。《禮》是制度和法則,是「仁」之用。以《仁》為出發點,用愛心去與人相處、珍惜萬物,就會得到《安》與《和》。

 

《中庸》說:「誠為終始,不誠無物。」《禮》必須要發自內心、有《誠》意,才能「正心」,否則只是一場虛假。而這種《誠》,是源於對「天地人」(天道、地道、人道)衷心的崇《敬》,這是「修身」之本。

 

《義》就是「理義」、「道義」、「正義」、「公義」。是合「宜」的認知,行為合適就是「正」。儒家主張「見利思義」,「義」是「仁」的實踐,是基本的行為法則。與「義」有關的德行就是《信》。《信》就是《誠》,即誠實無欺, 言出必守信的意思。《智》就是知《義》。以「仁」為出發點,在顯與隱之間包涵?「義、禮、智、信」,於是成為「五常」。

 

《忠》是發於內《誠》而形於外的態度,是內省的。所謂《忠》,即是《敬》。盡心竭力,忠誠無私。 忠君愛國,就是「信」的體現,做事盡忠職守,知義公正,堅守不懈,自然《廉》潔忠《貞》。用於家庭,父母對子女的「仁愛」,就是《慈》;子女對父母,就是《孝》,兄弟姐妹間的「仁愛」就是《悌》。

 

實踐「倫理道德」與「仁愛」,絕不能盲目。必須要有「辨是非、明善惡」的《智》慧,因此要格物致《知》,好學不倦,《明》知周萬物之理,對《仁》要有深切的認《知》,才不會淪為「愚忠、愚孝」。並以同理心推己及人,這就是《恕》。明辨是非,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因而知《恥》,所以近乎《勇》。《勇》於實踐就是《勤》、身體力行,自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立理想的《和諧社會》、立功立德立言,不枉此生。

 

成功的祕訣

 

中國人的宇宙觀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當了解「陰陽轉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乾坤》之道。凡事審時度勢,抱《中庸之道》,知《止》方能有所得。婚姻是一個莊嚴的誓約,必須要真誠相愛(元);同心同德、迎向挑戰 (亨);全心奉獻、摒棄私欲、放下我執、兼容並包(利);忠貞不二、恆久正義(貞)。設定目標、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公平正義、為人為己、堅貞不移,必成大業,這就是《易經。乾卦》開宗明義所述的《元亨利貞》,稱為《四德》,是人生的成功祕訣。我把上述概念總結於圖一,希望你們能銘記,大道至簡,若能堅守,終生受用不盡,必成大器。

 

(三)孝道

 

孩子,如今你終於長大成人了,「養子方知父母恩」,希望你明白什麼是《孝》,為甚麼我們要《孝》順父母?《論語》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跟《禮》一樣,必須要有《誠》心的尊《敬》才有意義,否則只是一種虛偽的行為。《中庸》又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父母艱辛地養育子女,勞心勞力,要報答這番劬勞,就需要衷心的《孝》和《敬》。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生命短暫,希望你們能體悟我的心意、繼承我的志向,傳宗接代、承先啟後,培育出優秀的下一代,光宗耀祖、家族延綿。

 

謹祝你們琴瑟和諧、相敬如賓、白頭到老,幸福一生!』

 

(四)尾聲

 

青雲閣裡,諾大的宴會廳,北面佈置了個溫馨雅緻的舞台,南面是屏幕與講座。在如雷的掌聲中,我從南漫步向北。我的老師,著名洞簫大師譚寶碩先生,已站在舞台上,微笑地等待著。師從久遠,我們有著多年的默契,先用笛子齊奏《步步高》一曲,以輕快的節奏、跳躍的步伐、熱情的期盼,祝賀一對新人,祈望他們在事業上步步高陞,建基立業。緊接著,是一首洞簫二重奏《晨曦與落霞》,這是譚老師特別為當晚編寫的首演新曲。悠悠的簫聲,抑揚雅緻,細膩動人,道出人生的起伏,感人至深 。最後,我親自把《彭氏家譜》慎重地交到成熟的兒子與美麗明慧的媳婦手中,並以出自《孟子》的《彭氏家訓》告誡他們: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儒家的智慧,在不少現代人的心中,覺得是「封建」、「落後」、甚至是僵化的「愚昧」。時代的巨輪,不斷向前,數千年的儒家智慧,固然需要與時並進,絕不應拘泥於「經典」,必須結合現況,賦予嶄新的現代意義。但當「自由民主」、「個人主義」成為「唯一」的「普世價值」的潮流,也許我們應該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智慧,反思先哲們的心路歷程,如何正視「家庭」與《孝道》。若人們能多體悟中西智慧,兼容並包,相信一定會減少許多人與人間的糾紛、社會的悲劇,增添多少世間的溫情、生命的愉悅、家國的和諧。在矛盾日增、紛亂無止的香港,無論有多西化,我們的身上,總流著炎黃子孫的血。在香港,對中華文化的無知,是人生的缺憾;對無明的執著,是社會的不幸。對迷亂的港人來說,此際,也許正是嚴肅地重新認識中華文化的時刻。當一個社會不再重視「仁愛」與群體意識,缺乏「五常」與「誠」「敬」,只有「自我」和「私慾」,「安」與「和」亦當不存。這也許正是香港與現代西方社會的一個寫照。

 

夜深了,賓客們依依而別,盡興而歸。看著一對幸福的新人,擁抱著無價的青春,就感到未來充滿著希望。若干年後,無論賓主,希望在他們的腦海裡,還依稀記得,這曾是一個不一樣的婚宴,一段難得的緣。

 

(五)後記

 

31日晚上七時,學會裡平日高朋滿座的演講廳,「品影會」的朋友們悠閒地散坐著,八尺寬的高大屏幕、配合著宏亮的音響,陡然間已變成一個寬敞舒適的電影院,正播影著《楢山節考》。那是根據深澤七郎的小說《楢山節考》和《東北神武》改編,故事發生在日本信州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裡,由於貧困而沿襲下來一個傳統,就是老人一到70歲,不論身體健康與否都要被子女送上山等死。69歲的阿玲婆在即將上山之際,為自己的子孫安排好了一切生活上的事情,由長子辰平在一個雪天背上了楢山。

 

《楢山節考》深刻地探討人性與孝道。當時的「傳統」,放諸現世,好像是那樣的殘酷和不可思議。但如今,不論是因為經濟謀生或是「逃避」複雜的個人或家庭問題,不少老年人被子女遺棄在老人院,自生自滅,同樣是社會可悲的現象。父母一生辛勤撫育子女,到頭來得此下場,能不令人搖首嘆息?《孝道》,好像早已被遺忘。

 

時移世易,要人們「復古」,就像春秋時孔子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只希望人們在生活與「進化」中,多明瞭自己的不足和執著,少犯一點錯誤和痛苦,多一點愛心、通達與快樂 。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希望他們還能承傳多一點先哲們艱辛地凝聚下來,那些無價的智慧,將是現代社會與中華民族之福。

 

 

彭泓基 甲午年春

 

圖一:以仁為中心的儒家倫理架構


  Copyright
最新消息 | 本會簡介 | 課程及講座 | 講者簡介 | 成為會員 | 智理出版 |下載區 | 文獻 | 聯絡我們
c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