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靜夜,皎潔圓月,遙望鄰家,彷已就寢,環顧無人,舉杯邀月,獨自撫琴,低吟漫唱.......
古今悠悠 世上的那浮漚
英雄須是早回頭
夕陽西下 江水的那東流
山岳呵呵的那荒邱
山岳呵呵的那荒邱
愁消去 是酒醉了的那方休
想不盡 楚炬的那秦灰
望不見 望不見
吳越的那廔臺
事遠人何在 明月照去又照來
故鄉風景 空自的那花開
日月如梭 行雲流水若何
嗟!美人呵
東風芳草的那怨愁多。
六朝事事皆空過
漢家簫鼓 渭北的那山河
天荒地老
終是的那消磨
消磨消磨更消磨
慨當年龍爭虎鬥
半生事業又何多?
一曲哀怨的琴歌「慨古引」,道盡了多少悲歡離合,掀起陣陣如煙往事。想起曹雪芹的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世間事,千頭萬緒,雜亂紛陳,使人迷茫,千古皆然。歷史的循環,生生不息,剪不斷,理還亂。佛家悲憫無明眾生,執迷不悟。若能看透,如釋重負。一顆平常心,如朗月孤懸,寧謐如鏡。天地萬物,動變不息,冥冥中,像遵循著無形的法則,卻又無法超越那永恆的局限。生命,無論多璀燦或坎坷,總會有完結的一天。這一切,好像都隱藏著某些深邃的意義、明睿的智慧,靜靜地等待著有緣人的感悟。
日月如梭,晃眼間,已是年前舊事。適逢其會,九十年代身處急速成長中的電腦界,那年很榮幸被美國Autodesk公司邀為主禮嘉賓,於國內巡迴展出,並沿途演講。經北京、上海、廣州、最後抵達了武漢。這次的推廣活動辦得很成功,反應熱烈。然而,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終站的慶功宴,大伙兒興高采烈,賓主盡歡,為多日的辛勞作個紀念,為付出的努力而憧憬著未來。散席後,有一位儒雅的女士,很禮貌地邀請我閒談短聚。告知我她在途中曾仔細地觀察著,說我像有一股與眾不同的氣質,因而引起好奇。大伙兒分手在即,忍不住想贈我數言。引語畢,把我的生平起伏,性格抱負,一一細訴,如數家珍。使我在錯愕中,混雜著驚喜與忐忑。
年前在杭州武侯廟遊歷時,也曾遇過對我「驚為天人」的「高人異士」,直像小說裡的情節,說甚麼「忠良之後,多才多藝,德高權重,文武全才,富貴之命云云...。」討得你滿心的歡喜。隨手檢出一張五十元紙幣,正待要謝他的贈言,怎料他猶疑了半響,結巴巴的道:「先生,以您這麼尊貴的命格,怎會只值五十塊?」爭論了好一會,只好再無奈地掏出廿塊,把他打發掉,甚麼相人之術,玄學預測,到頭來,只是一派胡言,訶諛之態,還不是為了數十塊的賞錢?
一時間,戒心頓生。可是,細聽下去,卻不像是那走江湖的。娓娓道來,情真意切,生平的成敗得失,晃如歷歷在目。竟像是多年提攜的長輩,在親睹我的成長,關注著我底前程,熱切地希望著,有一天我真能成材,為社會作出貢獻。我自小是學理科的,對神怪的玄學,總抱著懷疑的問號。一席話畢,使我猛然醒悟自己的無知。理性非萬能,海闊的天空,卻反讓一己的學識而局限了,不自覺的活在狹隘的偏見裡。猶如瞎子摸象、井底之蛙,所知者遠不如其所不知。正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這趟像真是遇上了善心的高人了,慌忙虛心求教。原來她是一家外商的代表,台灣居於馬來西亞的華僑,學佛研易多年,慈悲為懷,看透世情,碰巧在此有緣相遇,特意為我指點迷津。原想投師學藝,她婉然相卻,並贈以數言,使我終生受用不盡。
還記得她這樣的對我說:「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人的智慧盡在其中,不讀易不可以為將相。我們從商的,市場瞬息變萬,更要掌握變易之道。易道無法在三言兩語中說清楚,有緣者自有入門之竅。日後多看有關的書籍,自會領悟。易道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必須要親身實踐和體會,才能達致感而後通,揮洒自如的境界。」短短的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更為我的下半生帶來了無窮的意義,開啟了一扇光明的智慧之門。自此,我開始了漫長的「易與中華文化智慧之旅」。
回想起當日的「奇遇」,並不是因為那靈驗的迷津,不是因為玄學的撲朔,而是使我拜服於智海的無涯、文化的浩瀚,更被那慈悲與寬宏的氣度所感動。醒悟到只有常懷謙遜、好學不倦、自強不息,才能力爭上游,不被淘汰。這直是我的一場造化,不諦是生命中的一個轉捩點。從此,凡是看到有關易經的書,我都買回來,全心探索,啃不下的,只好暫擱一旁,適時再讀。如今,擁擠的書架上,少說也有百來本,琳瑯滿目,雖曾翻閱群書,但所知者,卻仍只是滄海一粟。古今智慧奧秘,能睹一二,雖無建樹,但得以有緣踏入「易門」,已是生命?的一場造化。明朝的來知德,窮畢生精力,也只是完成了一本「易經圖像全解」而已。
彈指間,七八載的光陰又匆匆溜去。對研易的興緻日濃,實效漸顯。朋友們知道我懂一點「易經」,都很樂意跟我分享。還記得第一趟是給陳球德醫生的「讀書會」湊興,想不到竟與文化前輩沈逸飛先生共同主講,雖然準備了大量的資料,可惜因時間有限,無法暢所欲言。其後因緣際會,分別在茶道家葉榮枝先生及音樂名家、當代洞簫大師譚寶碩先生主持的樂茶軒「絲竹茶聚」、智度會、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中文大學、中華智慧管理學會、香港市務學會、香港環保協會、中小型企業協會等場合,跟各界人士分享學易心得,興味盎然,頗受歡迎,獲得不少好評和鼓勵,反應熱烈。但心底裡,卻十分了解莊子所說的「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自己明瞭的,盡是皮毛而已。只有不斷的學習和思考,才能有所得。因為「易經」多年來給人蒙上了神祕的面紗,使人卻步,可望而不可即。我的努力,只是使它能更平易近人,深入淺出而已,好讓人們能接近它,思考和體悟它的智慧,再賦予新的意義,使人生活得更充實。教學相長,數年下來,累積了不少講稿和心得,不想浪費這些心血,讓它再局限於小圈子裡。再想想廣大的無明眾生,若能多明瞭「易道」,減少迷信與盲玄,也算是一分陰德。因此才決心整理成書,此舉若能喚起一些有緣人「學易」的興趣,開始研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智慧,那將是我莫大的期望。
自那天的「奇遇」後,我曾數度修函「恩師」致謝,告知近況和進度,可惜從此音訊渺然,不知天涯何處。若她知道那一夕的交情,曾種下如此因緣,也許會感受到絲絲的快慰。也許何日有緣,重燃那交會時的亮光。那星星之火,希望有一天能釀成熊熊的火炬,繼續薪火相傳,讓矌古爍今的中華智慧,發揚光大,造福人群。
抖峭的寒冬終於過去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日子轉眼重回,在月明星稀的靜夜,想起低吟著的「慨當年龍爭虎鬥,半生事業又何多?」禁不住那唏噓的感慨,若我十多年前能有緣學懂「易道」,深信我的錯失會少得多,成就會大得多,下半生的經歷與成敗,可能會完全改編。如今白了少年頭,只能「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努力加餐飯...
甲申年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