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的智慧
天下大勢,久分必合,久合必分。
成敗得失,物極必反。
俗語有云:「三百年必有王者興」、
「貧富無三代」,這是最自然不過的天道。
唐太宗安定天下後,跟大臣們論國事,談及創業難還是守業難的問題。房玄齡說創業難,因為他曾親自輔助李世民如何披荊斬棘,排除萬難,才能建立大唐帝國。魏徵則認為守業難,因為創業只要審時度勢,準確地把握時機,配合天時地利人和,即可成大業。但要維持一個王朝,則需要永恆努力不懈,堅持正道。語畢,唐太宗沉吟不語,憂形於色。
這是每一個成功創業家經常縈繞不息的疑惑。
「亂世用能,平則去患。盛世惟忠,庸則自從。」「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創業與守業需要不同的能力和智慧。解鈴還需繫鈴人,傳承的成敗,關鍵在於創業家能否悟出「傳承之道」,這需要一個心態的轉變、自知知人的洞察力、智慧的修為和堅毅的自律。且讓我們聽聽唐太宗的心聲,在他寫給太子的《帝範》中,他說:「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繼大寶之隆基,戰戰兢兢,若臨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註1)憂心之情,溢於言表。
中華文化崇尚宗族,注重傳承。理想中堯舜的禪讓,至大禹而父傳子啟,從此種下家天下的情意結。如今,創業者亦多希望能代代相傳,開枝散葉,光宗耀祖。一個王朝,傳宗接代,更是國家重任。可惜富二代,通常都在優越的環境,或在萬般寵愛下成長,缺乏磨練的環境和經驗,先輩賴以成功的拼搏精神傳承不易。因此李世民如此告誡兒子:「汝以幼年,偏鐘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辨君臣之節,不知稼穡之艱難。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註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每一個管理者,無論有多少豐功偉業,終有退下的一天,因此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育接班人。而企業成敗的關鍵是競爭力,兩者兼顧,方能永續經營。因此,在現今風起雲湧,優勝劣敗的商界,過去的成功並不可靠,在傳承的考慮時,不應再受到宗族傳統,或個人好惡所局限,應知人善任,招賢納士,人盡其才,以企業的整體利益及長遠發展為依歸,與時並進。尤其是家族企業,更要打破這傳統的桎梏,方能確保企業長青。
二戰後世道蕭條,經過數十年的奮鬥,成就無數企業家。但隨著年事漸長,必須面對傳承的挑戰。許多成功人士,才華橫溢、勤儉建業、成就顯赫,但在傳承上,往往不知所措,終而將軍一去,大樹凋零,繼而湮沒。聞說有一位上市公司主席,畢生勤勞,艱苦創業,年方甲子,突患癌症,匆匆離世。臨終前,命年僅三十多歲的兩個兒子繼承父業,同任雙總裁之職,其妻為董事長,但不管實務,相信可能還有一些「顧命大臣」或「國師」之類,共同管理公司業務。這種父傳子的安排,在中國人的企業?,屢見不鮮,本屬正常,但這雙總裁之位,則往往隱伏著未來分裂的危機。「合則強,分則弱」、「一山不能藏二虎」,這都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人性尚私,五毒(貪瞋痴慢疑)瀰漫,人們的合作,大多「只能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尤其是當面對企業的管理哲學、與未來的發展方向時,常因個人的修養與視野不同而出現分歧。因此「一朝天子一朝臣」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歷史早有明證。辛苦創業,守成不易,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葬。基業難得而易失,宜慎之!慎之!
天有天道,商有商道。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企業成敗亦如是,能否悟道,基業傳承,全看企業家們的造化。善哉,善哉!
中華智慧管理學會創會會長
彭泓基
2016年6月
(註1) 唐太宗的《帝範》,是父傳子的心聲。原文語譯:「 我聽說天地的高尚德行是生成萬物,君主最寶貴的東西是權勢和地位……自古以來,帝王的基業本由天命,決非人力可以爭奪而得……我年方十八歲,胸懷救國救民的慷慨大志,一心想平定大亂,救濟蒼生……我繼承了大唐光耀日月的偉業。每日里,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駕朽車,沒有一點疏忽懈怠之心。一天比一天謹慎,經常思考在治國安民時,如何能善始善終。」
(註2) 唐太宗在《帝範》中繼續告誡孩子:「你身為太子,從幼年起,便受到父王和母后的鍾愛,言行不合義理,往往背離我的訓誡。我非常信任你,把你由藩王冊立為太子,賦予你繼承王位的重任。但你自幼生長在深宮,不懂君臣禮節,不知百姓生活的艱難。每想到這些,我深感憂慮,經常廢寢忘食,心緒不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