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本會簡介課程及講座 講者簡介成為會員 智理文化出版下載區文獻聯絡我們

從《易道》看香港未來展望

 

陰陽制衡與人性善惡

 

廿世紀是人類歷史上進步最快、人口繁殖最速、但同時,亦是最血腥動盪的時代。它證實了所謂正義、公理、平等理想的勝利,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善與惡,是人性不可分割的兩面。在歷史的長河中,崛起與衰敗,此起彼伏,永不停息,世界的秩序不斷在改變,眾生在茫昧中度日,不知其所以。

 

《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宇宙萬物的變動,不以一己的意願為依歸,只是「遵道而行」。「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永恆而普世的原則。中華文化的「大道之源」《易經》,觀天地之象,體悟「道」的智慧,推天道以明人事,發展出一套二元互補相成的辯證關係:「一切事物,無不在變化中,陰陽變異,循環起伏。」一切現象皆由動態的「陰陽制衡」而成,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些現象,亦在不知不覺中不斷變異,權且稱之為《波浪哲學》(1)。

 

圖一:《易道》的波浪哲學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但會因為欲望而喪失善的本性。荀子則認為「人善是偽」,人性可為善,但若不加注意,受到誘惑,會淪落為「惡」。因此,人必須努力,讓自己培養出向善的方向,才能做到「善」。每個文明系統都有一個主導思想體系。於商代、周朝交替之際,商是一個文明較高的王朝,卻被文明較低的周所取代,使先哲們深思其中意義,結論是「天命靡常,唯德是親」 。「天命」雖然選擇了商為王,但一切是以「道德」為依歸的,管治者的行為受著道德的規範,並由人民加以衡量。周朝以「禮樂教化」、「道德」治國,延綿了八百多年。

 

這世上沒有不敗的王朝。任何制度下所施行的良法美意,因為人性善惡的二元性,都難逃演變和衰退的過程。佛家說「生老病死」(或「成住壞空」),即如《易經。乾卦》所描繪的變易的規律,凡事從「潛龍勿用」開始,經歷「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到「飛龍在天」的盛世,終亦逃不過「亢龍有悔」的命運。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縱觀歷史王朝的興替,不外乎管治者與官僚制度的敗壞、軍隊的專政、社會貧富懸殊、民不聊生、人民缺乏信仰和動力、經濟崩潰、外族入侵等因素。所以任何個人與民族都不能自滿,必須精益求精,力求上進,即是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理。因此中華文化,強調「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內聖外王」的治道。且讓我們以這簡易的中華智慧,來看看近代中國、香港與國際間的盛衰,從而推演香港的未來。

 

朝代興替與國運興衰

 

自秦統一紛亂的七國以來,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凝聚中華文化, 孕育出中華民族牢不可破的「大統一」觀念。但「天下大勢,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王朝的興替是宇宙的必然。而每一次改朝換代,多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充滿著這些悲情和苦難。「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人。」沒有經過戰爭殘酷洗禮的,永遠無法體悟那人間煉獄的苦況。安逸慣了的年青人,往往不知道動亂之苦。

 

從朝代的分合來觀察大趨勢(圖二),可以看到中國歷朝,就在分與合中循環起伏。「合則強、分則弱」,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必有名世者!

 

圖二:朝代的興替 ──「合則強、分則弱」

 

回顧中國近代的太平盛世,是16621795年間的「康雍乾」,當時國力強盛,傲視全球。是時,西方的文明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遠溯自羅馬帝國因為極度擴張,政治腐敗、貧富懸殊、「蠻族」滲透、人們精神空虛,基督教日漸普及,終而崩潰。其後,基督教的神權逐漸成為政教合一的局面,直至中古以後宗教改革,新教興起,引發了啟蒙運動、文藝復興。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與價值觀,繼而孕育出民族國家的崛起、政治理念的轉變、促進近代資本主義與科學的發展、民主自由的熱潮。

 

自十五世紀發現新大陸以後, 歐洲各國迅速在全世界展開殖民活動,掠奪資源,瓜分土地。十八世紀的英國,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下,開始了工業革命,加上優越的海軍力量,從此步上富強之路。到了十九世紀,英國擁有世界土地的五分之一,號稱「日不落之國」。當時的中國,已進入衰敗期, 同治年間,列強挾著船堅炮利的優勢,來華經商,已儼然意識到不祥之兆,因而有洋務運動的興起,可惜因為幅原廣大,各方既得利益者關係錯綜複雜,無法有效推行。猶如「泰坦尼克號」,遙見冰山卻無法轉陀。加上清廷因循苟且,慈禧太后擅政,一錯再錯,清朝終而敗亡。國運衰頹,西強東弱,如何能不敗?

 

相對地,同樣被列強扣門的日本,因為剛終結了幕府的紛亂,推戴明治天皇,急於求治,選擇了全盤西化的策略,派遣高層官員往西方虛心學習,勵精圖治。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富國強兵,國力日盛。數千年來,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錯綜複雜,既源於唐朝文化,又發展了本土特色。中國是東方大國,向來雙方實力懸殊,雖有明朝的倭寇等作亂,但歷史上從不曾出現好像十九世紀時「日強中弱」的形勢。早有擴張土地野心的日本,在吞拼朝鮮半島後,終於全面發動「中日戰爭」,意圖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直至第二世界大戰,在原子彈的威脅下,無條件投降,方結束了輝煌的「盛世」。凡事盛極必衰,同樣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大英帝國亦逐漸衰敗,殖民地相繼脫離,完全失去昔日的光輝。國際間的微妙關係,就是《易道》「波浪哲學」的最佳寫照,盛衰得失,全是相對陰陽互動的結果。總結如圖三:

 

圖三:近代國力的盛衰

 

香港的轉型

 

回看今日香港,面對紛亂的政情,人們在茫昧中嘴咒,相互謾罵,是誰把繁華盛世的香港,變成眾皆搖首的「示威之都」? 許多香港人心中有數,都擔心著有一天「天堂變地獄」,有些人尚興起移民意念。難道這就是「港人治港」的結局?

 

1897年香港割讓給英國時,就開始了「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在殖民管治下,期間雖經過日軍的洗禮,但戰後國際形勢劇變,趕上迅速的經濟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著名的繁華大都市。香港的人口,絕大部分都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或為避戰亂、或不願在共產主義下生活,接踵而來的。從前孫文以香港為基地,力圖推翻清朝,有人說香港是「反共、反中國」的基地,當有其歷史與地緣的因由。過去百多年來,適逢中國處於亂世,香港得以獨善其身。因此,香港的經濟繁榮,得以不斷發展,遙遙領先。自1984年中英簽署協議、回歸前後,從國內來「取經」者,絡繹不絕。曾有傳言謂邀請香港去管理深圳,廣東省也來跟香港洽談,如何緊密合作,開發珠三角地區云云。但當時的香港政府,意氣風發,一一謝絕。如今,時移世易,能不令人反思?

 

回歸後,雖云「一國兩制」、「馬照跑、舞照跳」、「一切五十年不變」,但稍懂《易道》、會思考的,都知道境況已異,紙醉金迷、金錢至上的香港,已然不一樣。「權力」是「零和遊戲」。殖民地時代,只有英國人說得算,香港人只是「順民」而已,那有什麼「自由民主」?「選舉制度」是英國人退出前留給香港人的一點「臨別秋波」,好自為之。199771日,當香港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後,中央信誓旦旦的保證「港人治港」、維護「一國兩制」,許多原來不知政治是甚麼的各路英雄,紛紛樹立旗幟,招兵買馬,磨拳擦掌。而原來的中央特派機構,如新華社,也在中央的制約下,變得極為低調。

 

現世中,最誘人的,莫過於「權」。有了權力,就可以支配一切,名譽地位、金錢美色,垂手可得。權力會腐蝕人,擁有者總捨不得放下,跟財富一樣,希望傳給子孫,世代相傳,這是人性。社會的腐敗與紛爭,皆由此起 。當英國人退下,空出來一大片「權力」空間,形成了香港迅速的「政治轉型」,「從單一到三重動力的轉變」(2)。當中國「袖手旁觀」,緊守「港人治港」的政策時,國際的勢力逐漸淡出,而香港的本土元素,則急劇發展,眾多的政黨,於此時紛紛成立,為的是想分一杯「權力的羹」。

 

香港人錯過了甚麼?

 

如今,民間的政治團體,日趨激烈,社會的矛盾,無日無之。香港的問題究竟出在那??昔日的「東方之珠」,如何淪落為「示威之都」?

 

變幻原是永恆,如何審時度勢、知所取捨,是中華智慧的精粹。首先,當香港人令董建華退隱時,就是失去中央完全信賴的開始,接踵而來的不理性的表現、矛盾與誤解,作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央,正面對內憂外患,開始對香港失去信心,雖然仍然堅持「一國兩制」,但對「港人治港」已經產生懷疑,恐防有一天,香港真的被外國勢力所利用,或內部的不穩,成為「反共基地」 。當年香港政府的無知與傲慢,錯過了近十多年國內與珠三角,經濟騰飛所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回歸時,香港處於絕對的優勢,但時移世易,內部紛爭不斷,坐擁金山而不用,蹉跎歲月,使原來的競爭優勢,蕩然無存,錯過了維持與建立未來優勢的良機。香港的支柱是經濟,競爭力的減弱意味著經濟能力下降,幸而有中央的支持,如自由行、金融中心等,方能維持繼續的增長。可是,有些無知的港人,卻高舉「反蝗」的旗幟,從國內的中國人看來,這是極大的侮辱。嚴重撕裂中港關係,使香港蒙羞。多年辛苦建立的香港形象,一落千丈。

 

除了爭奪「權力」的遊戲外,香港的「恐共」意識,在「自由民主」的氣氛下,開始演變為實際的行動,如公然提出「港獨」、揮舞昔日殖民地的「龍獅旗」、闖軍營、襲警等,日趨激烈。歷史的教訓: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對這些現象,不論是香港政府、沉默的大多數,與中央各官員,都是憂心忡忡的。正如《易道》所強調,任何狀況,都是「陰陽互動」的結果,事物的是非對錯,是相對的,全看你的價值觀和所處的勢與位。年前當有人提出「佔領中環」,問道於我,只能回以苦笑。這是香港的「悲劇」,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雙方不謀大局、不懂妥協、不懂《易道》、不懂《孫子兵法》、不懂中華智慧、對解決矛盾的無知、缺乏大歷史觀、遠見與深邃智慧的結果。

 

專權的基本意識是「合」,而民主自由則是「分」(圖五)。十八世紀前,在歐洲的封建制度下,領土是隨著封君個人婚姻或親屬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國無常君、君無常民」。自法國大革命始,人們因自己的經濟利益而結合在一起,推翻了君主,建立民主政制,人民和國家共同體是一個契約關係。美國的獨立和興盛,正是實踐這個思潮最成功的例子。1848年的革命浪潮,歐洲徹底從過去的帝國體制或封君制度,解放成為民族國家。物極必反,這是人們過去長期在封建的專制下,走向民主自由的必然路向,也是歷史的大趨勢。

 

圖五:民主與專制

 

中央與港人的矛盾

 

明白這簡易的道理,就明白為甚麼人們從廿世紀的紛亂中復蘇後,民主自由的呼聲響遍寰宇。資本主義的基本理念是「私慾的膨脹」,配合殖民主義的掠奪,

迅速擴散至全球。十九世紀時,馬克思已深明其害,因而提出共產主義,提倡以「公」克「私」。這跟儒家孔孟提出君子(義)與小人(利)、重農抑商的概念,不謀而合,因為大家都看到私慾的膨脹,會造成社會極度的不公。尤其是遇上貪婪的統治者與富人,情況尤為嚴重,因此必須予以制衡。從國家與社會的整體考慮,「合」與「公」是必須的,否則就會亂。尤其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地方勢力與利害關係錯綜複雜,管治稍一鬆懈,就會出現如薄熙來的例子。此時此際,中國面臨中內憂外患、國際形勢緊張之際,中央怕亂、防失控的心態,是很容易理解的。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成就斐然,但腐敗成風,貧富懸殊嚴重,剛履新的習李班子,自然憂心忡忡。凡事物極必反,過去大量印鈔、擴張、放任的政策必須改變。過去對香港的放任,已孕育出一大批越來越激的社會分子,有見及此,中央的政策開始收緊,從柔變剛,是發展的必然。

 

相對來說,香港人自回歸以來,在政治上享有越來越多的自由,凡有不對、或不如意之處,都走出來表達,甚而示威抗議,這是很開明的政治氣氛,但也是「私慾」膨脹的現象。站在個人的立場,爭取民主自由,普世價值,建立美好的未來社會,是一種理想,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不少人士,對「民主自由」和「政治」,只是一知半解。正如民主啟蒙先驅、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孟德斯鳩的名言,民主的態度應是:「我雖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保護你的發言權。」但可惜在香港,無論是民間或當政的,都沒有堅守這原則,反而變成了「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我就不給你發言權。甚至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凡事反對的,往往惡言相向,甚而動武,完全脫離了民主自由、理性討論、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尋求妥協的精神。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除了一些無可爭議的普世價值外,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切糾紛與矛盾,皆由於各執己見,缺乏同理心,不明或不願聆聽對方的意見,不願妥協而造成的。這是人類的悲劇。

 

 

香港的盛衰循環

 

廿世紀戰事不斷,許多人拋家棄園,隻身來港避亂,大家相濡以沫、掙扎求存、艱苦奮鬥、自強不息,互助互愛,孕育了「獅子山下精神」,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經過多年的奮鬥,事業有成,生活安定,這是「吉」兆。大家若能堅持努力,自有「飛龍在天」的一日。可是,年青一輩,在安逸的環境中長大,不少更是長於外籍婦人(菲傭)之手,開始好逸惡勞,對中國文化日漸疏離。在制度上, 龐大的官僚與社會體制,日漸僵化,墨守成規。人們開始妄求私利,幸而尚有廉政公署,不然情況會更不堪設想。香港的繁榮,也是隨著世界經濟體系與國內的發展而成就的。回歸後,政治形勢大變,適逢遇上金融風暴,市場逆轉,國內的崛起,增加了競爭和威脅,形勢顯得不利。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剛巧遇上這衝擊,無知的香港人,把責任都往他身上推,終而導致他的請辭,也是噩耗的開始。

 

香港人的國家觀念淡薄、只以金錢掛帥,若經濟不景,無法應變,民生疲弊,引起民怨沸騰,則有動亂之危。只有回復理性,深自檢討,團結互助,勤儉建港,實事求是,重建競爭力,方能脫出困境。

 

圖六:香港的盛衰循環

 

香港目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貧富懸殊,日趨嚴重,有些是前任遺留下來的,也有是現屆造成的。政治是「眾人之事」,各有各的「私慾」和立場,若缺乏深邃的智慧、高尚的道德修養,能秉公辦事和決策的,畢竟是少數。因此,當各執己見,無法妥協時,就會出現越來越激烈的鬥爭,最後,訴諸武力,這是民主的悲哀。君不見在多國的議會中,都曾出現過議員爭持不下,一言不合,最終相互毆鬥的場面?在香港的立法會中,這些情況尚未出現,已屬萬幸。如圖五所示,統治者與人民間的矛盾, 若各方不肯讓步、無法妥協、 堅持私慾,必然導致衝突。初而口角,繼而動武。以暴易暴,從來都是解決紛爭的最下策,但眾生無明,在缺乏智慧去解決矛盾時,也許就是必然的結果。 若真訴諸武力,擁有警力的管治者自然獲勝,而民怨亦因而日漸增長,後患無窮。當年的「六四」,就是最好的明證。大禹治水,棄堵截而改用疏導,方為上策,管治者宜當深思。若循此推理,香港的亂象日顯,未來的狀況自然浮現。

 

2013年提出「佔領中環」,一石激起千層浪,激化多方面的矛盾與潛藏的恐懼,相信未來的數年,將會衝突不斷,直至雙方「損兵折將」,「反思悔過」,才願意坐下來,虛心聆聽對方的心聲,相互妥協,共同解決矛盾,重建和諧社會,否則禍患不絕。那時,香港的元氣,「再回頭,已是百年身」。目前形勢,各方執迷不悟,妥協無門,若不臨崖勒馬,相信劫數難逃。根據目前的推算,從20142017年間,社會矛盾浮現,衝突會繼續不斷,而最嚴重的時刻,可能出現在2015年的7月與11月。「履霜,堅冰至。」,面對逆境,只能「括囊無咎、含章可貞,待時而發。」(3) 。

 

圖七:香港的未來展望

 

香港的未來,必經一番考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汰弱留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香港長遠競爭力之本,不在多建樓宇、不在機場跑道、不在填海建橋,而是有賴於香港人的質素,從教育到人文的素養,培育擁有歸屬感、才能與智慧、廣闊的胸襟和視野,融和中西文化、倫理道德與公義的市民,才是長治久安之道。正如魏徵的名言:「求木之長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香港是福地,只要仍有經濟勢力與人才,就有美好的將來。(圖七)

 

人類從來無法從歷史的教訓中吸取經驗,不斷重複著惡性的循環。人類的生存,在宇宙間只是滄海一粟。也許,將來的歷史,不再是所謂大國的興衰、不是朝代的存亡,不是城市與個人的起伏,而是全體人類的毀滅與消失。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彭泓基

甲午年仲夏

 

(註1 《波浪哲學》,謝寶笙博士。

(註2 《從單一到三重動力的轉變》,Dr Terence Ng博士論文。

(註3 《易經。坤卦》

書籍參考: 許倬雲: 《萬古河山》、《帝國的年代》《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極端的年代》、《現代文明的成環》、《中西文明的對照》、《大國霸業的興廢》、《歷史大脈絡》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萬里十五年》、《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

 


  Copyright
最新消息 | 本會簡介 | 課程及講座 | 講者簡介 | 成為會員 | 智理出版 |下載區 | 文獻 | 聯絡我們
cws